黎晓亮:三个展——摄影与人的三种距离
◎ “孤独星球”系列
尺寸可变,混合媒介,2015-2022
Lonely Planet series
Variable size, Mixed Media, 2015-2022
◎ “孤独星球”系列
尺寸可变,混合媒介,2015-2022
Lonely Planet series
Variable size, Mixed Media, 2015-2022
黎晓亮的《三个展》呈现出三种立场与行动:对明星权力与想象力空间的节制、测试与对视;对在中国时尚产业盲区的异国时尚难民的关照与体恤;对作为手机裹挟的孤独人群的自我投射与卷入。三种立场,理性又有温度,带着不同图层的视角和情感,将他从时尚摄影的工业装扮中抽离出来。
而在此前的展览中,黎晓亮设置了一个交互场景,所有观众皆可坐在黑色的桌子前,经由提醒面对隐蔽的镜头,进行自己喜欢的摆姿,头顶上灯泡带着固定节奏的摆动,为观众提供光源。这些在设定的时间里有节奏的抓取的肖像,是艺术家给予他们成为《回到黑色》里那些明星的体验方式,也给予同样的待遇和立场。艺术家将部分观众的肖像放大到与明星们同等的尺寸进行展出,这种对等的凝视与展示事实上也在某种程度上,践行安迪·沃霍尔“每个人都能成为15分钟的明星”的观点。同时,随着展览的不断巡回,作品不断扩充和生长,从而使得展览本身如同一个行为。
与此相对应的是另一个行为,黎晓亮与深圳大芬村的部分艺术工人合作,他为他们拍摄了肖像,依据这些肖像,工人们可以有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想象与创造力,制作与自己肖像等大的画作。如此这般之后,我们会发现,作为艺术工业流水线的大芬村,这些工人并没有多少主体表达,更多扮演的是流水线上的绘画机器,但艺术家突然赋权给他们,试图测试他们自我表达的空间。可是,在最后作品的署名上,他们都被署上了同一个人的名字。黎晓亮精心制造了一个看起来有些悖谬的行为,既试图给予他们权力空间,最终却公开了这个限制他们权力空间的机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