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系列作品是为了结合跨文化沟通学和符号学的理论及方法,对跨文化摄影进行的的实践与探索。阿米什人是一百多年前从欧洲迁徙到美国和加拿大东部的德裔移民,是欧洲“再洗礼派”的一个分支。他们认真地寻求圣经中各种教义的原委,认为对物质的贪婪会造成社会的贫富差别,这与中国儒家思想提倡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有着相似之处。因此,他们以拒绝汽车及电力等现代设施,拒绝现代科技(包括电灯、汽车、互联网),过着简朴的生活而闻名。
阿米什的这种教义和做法在“阿米什的春天”摄影系列中,通过符号学中的“互像”勾起中国人对“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集体回忆。在教育上,阿米什认为人的智慧需要的感悟,而不是太多的教育,过多的知识对人的成长反而有害。因此,阿米仕的男孩和女孩上完初中就不再上学,男生随父亲务农,女生则同母亲一起操持家务,制作女红,这让人想起中国上世纪改革开放前曾经流行过的读书无用论。阿米什人衣着简朴,成年男子的服装以黑色为主,黑衣黑帽白衬衣。女性衣着样式统一,女性终生佩戴统一颜色的帽子,不许佩戴任何首饰,他们认为任何奢侈都会让人变得爱慕虚荣,这和中国上世纪改革开放前人们穿着式样相同颜色单一的衣服,由于爱美而出格就会受到指责何其相似。在阿米什人看来,家庭的爱是极其重要的,尊老爱幼被认为是美德,父权是最高权威,为人谦卑,逆来顺受。这和孔子是儒家学派提出的“仁”和“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有着相似之处。其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诸如男女授受不亲,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女子无才便是德,等等,都可以在“阿米什的春天”的画面中看到踪影。人类社会是发展的,越来越多的阿米什年青人开始偷偷使用手机,见到照相机充满极大的好奇心,一些超前的孩子已经开始玩起无人飞机,阿米什人也会随着悠悠岁月,用他们马车的滚滚车轮辗碎尘埃,像经过文革洗礼的中国人一样,最终追赶上历史潮流,让过去成为一个难以忘怀的集体记忆。
【策展:谷永威、刘玉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