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本站主编曾冰应邀出席在美国哈佛大学举行“第二十六届哈佛中国论坛”

图片

图片

第二十六届哈佛中国论坛于2023年4月7日至9日(美国东部时间)在美国哈佛大学校园隆重举行,中央财办副主任、财政部副部长廖崛、美国第24任劳工部长、美国第18任交通部长Hon.Elaine Chao(赵小兰)、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前主席Jason Furman(杰森·弗里曼)、中美关系全国委员会主席Stephen Orlins(欧伦斯)、乔治·布什美中关系基金会总裁David Firestein(方大为)、中国篮球协会主席姚明、乔治·布什美中关系基金会顾问曾冰及来自中美两国有关专家、教授一千余人出席哈佛中国论坛及国际关系论坛、教育论坛等十二项分论坛活动。

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执行主任Dorinda Elliott(艾鼎德)、哈佛肯尼迪学院政治学教授Graham Allison(格雷厄姆·艾利森)、乔治·布什美中关系基金会总裁David Firestein(方大为)、东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Jonathan Pollack(波拉克)、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教授Xiaoyang Tang(唐晓阳)等发表主旨演讲,中央财办副主任、财政部副部长廖崛、中国篮球协会主席姚明发表视频演讲。

图片

第二十六届哈佛中国论坛于2023年4月7日在美国哈佛大学校园隆重举行

图片

图片

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前主席、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教授Jason Furman(杰森·弗里曼)在开幕式上致词

图片

乔治·布什美中关系基金会总裁David Firestein(方大为)在第二十六届哈佛中国论坛欢迎仪式上致辞

图片

在第二十六届哈佛中国论坛国际关系主旨论坛发表主旨演讲的嘉宾

图片

乔治·布什美中关系基金会总裁David Firestein(方大为)在第二十六届哈佛中国论坛国际关系主旨论坛发表演讲

图片

出席论坛的美国嘉宾在国际教育论坛会场发言

图片

第二十六届哈佛中国论坛会场

图片

乔治·布什美中关系基金会总裁David Firestein(方大为)、乔治·布什美中关系基金会顾问曾冰在会场前排就坐

图片

乔治·布什美中关系基金会总裁David Firestein(方大为)与顾问曾冰合影

图片

乔治·布什美中关系基金会顾问曾冰与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中国历史学教授、前费正清研究中心主任Michael Szonyi(宋怡明)在会场合影

图片

图片

论坛结束后乔治·布什美中关系基金会总裁David Firestein(方大为)接受凤凰网采访

凤凰网《与世界对话》:非常感谢您能够接受我们的采访。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人们普遍认为美国西部和东部的商界精英对中国更友好,而美国中部和南部的人则更多对中国持怀疑态度。您在得克萨斯州生活了很长时间。那里的人们对中国的看法是怎样的呢?

方大为:首先,你提到中国人认为美国沿海地区对中国更友善。我认为这个观点大体上是正确的。总的来说,居住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的人在政治思想上更开放,而居住在美国中部或南部的人则相对持保守态度。

如果你看一下美国总统大选的选举地图,你会发现美国东北部和整个西海岸地区更倾向于投票给民主党,而美国中部和南部地区则更倾向于共和党。当然,其中也有个别例外,包括一些摇摆州。但是,在对中国的看法这一点上,我可以说,美国公众整体对中国的情感在最近几年已经明显恶化了。

例如,华盛顿是一个自由主义气息浓厚的城市,但它也是美国的首都,是美国国会所在地。所以尽管它位于沿海地区,但华盛顿的政治阶层对中国的态度仍然十分负面。相反地,在美国中部,也会有许多企业、大学和非营利组织与中国保持非常友好的交往。因此我认为,虽然整体上沿海地区在政治观点上更自由,但就对中国的看法而言,情况要更为复杂一些。

最近几年,中美之间发生了许多摩擦,中方的一些动作是一方面因素,但更多的还是美国政界对中国的政治框架(译者注:political framing,指新闻媒体对群众政治取向的塑造)。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公众情绪的恶化。因此,在美国大多数地区,人们对中国的看法都相对消极,这很令人遗憾。

凤凰网《与世界对话》:近年来中美之间的关系似乎是相互对立的。您认为这种负面关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打破这种僵局?

方大为:我认为在短期内很难打破僵局。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每个方面都略有不同。很多中国人都在观望美国的言行,特别是美国政府行政部门和国会立法部门的各种论调,并且都能从中感受到美国对中国极其负面的态度。这种负面态度也通过总统发言、媒体和其他各种渠道散播出来。这些中国民众都听得到,也看得到。无论是通过电视还是社交媒体,他们得出的结论都是统一的,即美国对中国非常不友好。我觉得这个结论完全合理,而且这也反过来影响了中国民众对美国的态度。

根据我所看到的数据和我身边的朋友圈子,我发现中国民众对美国的情绪也确实不如几年前那么好了。即使在个人层面上仍然存在很多友谊和善意,但整体上,美国近几年一直在试图打压中国,损害中国的利益。我认为这是矛盾的根本原因。

此外,我认为中国媒体对中美关系的叙述与解读也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民众对美国的负面态度。尽管中美两国的媒体体制不同,但在这一点上是一样的。美国媒体也一样在煽动公众对中国的负面情绪。

目前,美国民调显示,美国人对中国的好感度处于历史最低水平,我认为其根本原因有两个。一方面,中国的一些动作,至少在美国媒体和政客的描述下,引起了美国人对中国的担忧,包括气球事件、两岸关系等等。这些都引起美国人的负面反应。但我认为更重要的驱动因素在于美国国内的政治风气。无论中国做什么,无论它对美国是好是坏,还是不好不坏,都会被美国政客描述为对美国有害,这种论调已经在过去的六七年里灌输到了美国人民心中,让美国人觉得中国不论做什么都是坏事,这是典型的零和思维。相比于中方的行为,美国国内的政治论调本身才是美国民众反华情绪的主要推手。

凤凰网《与世界对话》:中国国内也一直在谈论美国麦卡锡主义的复兴以及非理性反华情绪的日益增长。如您所说,美国在处理与中国的关系时应采取更为理性的方法,排除意识形态的影响。你能否详细阐述一下,美国应该做出哪些改变以实现这一点?

方大为: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我在2018年就说过,我们已经进入了麦卡锡主义2.0时代。当时我可能是美国第一个使用这个词语的人。现在,五年过去了,我认为我们已经能在很多方面找到它的踪迹。

提到“非理性”,我曾经举过一个很典型的例子——美国对华的关税政策显然是不理性的。对中国进口商品大规模征收关税并不符合美国的利益,因为这最终将对美国产生负面影响。关税会提高商品的价格,还会抬高从中国进口原材料的价格。这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压力增加,从而对消费者产生更严重的影响,并最终导致失业。据估计,美国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关税导致了25万个工作岗位的流失。这项政策对于美国经济和消费者的影响数不胜数,而且它完全没有达成既定目的,扭转中美之间的贸易逆差,也没能解决其他任何贸易上的摩擦。

从纯粹理性和美国的国家利益角度来看,增收关税完全没有任何意义。它对美国不利。它不但在中美竞争中给不了美国任何优势,还反过来让中国占据了主动。这是一个愚蠢的政策,特朗普创造了它,而拜登政府也还在继续执行它。

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证明我们已经被情绪冲昏了头脑。我们只是在为了做事而做事,全然不顾这些事其实对我们有害。正如我在过去五年中经常说的那样,特朗普政府为扭转贸易逆差想出了个办法,但唯一的问题是,这个办法最终比贸易逆差本身还要糟糕。这完全没有意义。这证明在美国,情感、意识形态和反华情绪正占据上风,而国家利益则因此被弃之不顾,因为我们的所作所为不符合我们的利益。在很多不同的领域都存在这种现象。我们不但能在联邦政府中看到这种风气,在各州的立法机关中也越来越普遍。

凤凰网《与世界对话》:正如您之前提到的,台海问题也是中美关系中十分棘手的一环。最近美国增加了对台军售,您认为台海地区在不久的将来会爆发军事冲突吗?

方大为:我不这么认为。我知道台海问题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非常敏感且重要的问题。当然,对于美国来说也是。老实说,中美双方看待台海问题的方式确实不一样,这也是为什么两国在这个问题上一直存在摩擦。不过我认为在可预见的将来,目前的摩擦不会演变成军事冲突。

根据我的判断,我认为之所以中国领导人不对台采取军事行动,是因为他们判断这么做的代价大于好处。我相信这种判断是正确的。中国领导人的决定终将是理性的。因此,我认为一些美国人最近几年对中国可能会对台采取军事行动的担忧是夸大其辞。他们没有考虑到中国领导人对这件事的权衡与分析。我认为中国领导人明白这样做的风险非常大。从中国的角度来看,很有可能会产生负面的结果。

中国在做类似决定时一向是较为克制的。因此,我认为在不久的将来或未来几十年,我们不会在台湾海峡看到军事冲突。当然,紧张关系会一直存在。中美对于台湾的核心诉求有根本性的分歧。中国的目标是实现统一,美国则自称希望“和平解决”。这两者绝对不是一回事。显然,中国大陆强烈反对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等等。所有这些摩擦将会继续存在。但我不认为我们会很快看到军事冲突。

凤凰网《与世界对话》:最近马英九访问了中国大陆,而蔡英文则窜访美国。您怎样看待台湾地区的长期前景?

方大为:像我常说的,目前的现状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美国和台湾之间保持着非官方的关系。这不是一种正式的外交关系。与美国保持着正式外交关系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为了实现统一可以接受各种条件,但目前似乎不愿意使用武力,其原因就像我之前提到的那样。而在台湾,很少有人支持统一或重新统一的想法,但是也很少有人支持完全独立,因为这将触犯大陆的底线。

目前的状况已经持续了几十年。我会说,当前台湾海峡的情况是最糟糕的情况,但相比目前状态下有可能出现的其他情况,它则是所有最糟糕情况中,最不糟糕的那一个。只有现在这种情况能防止冲突的发生,或者至少能够显著降低冲突的可能性。就像中国人常说的,无为便是大作为,至少很长一段时间内是这样的。因此,我认为目前的状况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还将持续很长时间。无论民进党当选还是国民党当选;无论谁赢得美国总统大选或谁控制国会,都不会对现状产生根本性的改变。中国大陆的政治形势更加明朗,所以更不用说了。因此我认为台海局势在很长时间内都很难发生任何根本性的变化,只是因为没有人能想到比当前状况更好的解决方案。

凤凰网《与世界对话》:是的,我们期待会有一个好结果。

方大为:是的,我们都希望最后会有一个最好的结果。我们要防止出现最坏的情况,但同时也要保持乐观。我认为,在这个重要的问题上,理智最终会占上风,而且至少目前为止是这样的。

凤凰网《与世界对话》:在中美合作方面,您也强调了中美在气候问题上的合作潜力。这种气候合作将如何塑造中美关系的整体格局?而且正像您所说的,政治和意识形态等传统问题仍然会对中美合作产生较大影响。您对此有何看法?

方大为:我认为在一些问题上,中美之间显然存在共同利益。气候问题可能是其中最大和最重要的之一。毫无疑问,没有中美两国的参与,世界其他各国也能在气候问题上达成合作。但是,只要缺少中国或美国任何一方的参与,就不可能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最终,我们必须通过共同努力,来取得所有人都想看到的结果。

在许多其他议题上也是如此,包括核不扩散问题、军控、阿富汗局势、伊朗核问题等等,甚至是俄乌冲突。在这一问题上,中国有其自己的观点,与美国和许多其他国家有所不同。但是很明显,中国想要发挥作用,或者说中国表示想要发挥作用,试图为乌克兰带来和平并结束冲突。虽然在如何实现这一点上存在分歧,但在所有这些问题上,重要的是中美两国能够以务实的方式合作,而不要让其他无法调和的问题来妨碍合作。事实上,在很多领域上,中美合作都是十分有意义的。无论是在防疫、抗癌,还是在其他科学领域上,抑或是打击海盗和恐怖主义上,以及我之前提到的其他问题上,都有许多积极因素可以促使中美合作。这甚至不需要出于利他主义,而是因为这些合作对两国都有利。我认为拜登政府已经很巧妙地暗示了这一点。我觉得这是正确的。而且我认为,中方也在能够开展合作的领域发出了积极的信号。

在两国政坛中,特别是在美国,政治因素经常妨碍着合作。这是不幸的。但我希望两国领导层可以认识到,我们在某些事情上存在共同利益,而且在有些问题上永远不会达成共识。无论我们喜欢与否,这都是现实。但对于那些我们能够达成共识,并开展合作的问题呢?我希望我们都能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而且我认为这届美国政府也有这方面意图,这是令人鼓舞的。

图片

图片

分享这篇文章:

本文由  scope  发布。

敬告:部分网络作品查找作者困难,如有侵权行为,请与本站联系。

评论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