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魔都新闻摄影人相聚澎友圈,共同探讨摄影中的道德和责任

朝日新闻记者 郭允 摄影与雍和一样,郭允也提到了摄影里的温度。“如果你面对一些残忍的场面,拍的十分冷酷,也就是说,摄影记者一定是个非常冷酷的人,那已经不是冷静。我绝对不会和你成为朋友。”郭允说。这与雍和的观点不谋而合。之后,雍和讲述了一位不为人知的日本摄影师福岛菊次郎的故事。1946年,身兼钟表匠、志愿者、摄影师数职的菊次郎,在广岛拍摄核灾难留下的废墟时,遇到了43岁的渔民中村杉松。广岛原子弹爆炸给中村留下了一身伤病。疾病发作时,中村痛苦挣扎,用刀在身上划出伤痕。只有疼痛才能帮他忘记生命中的苦难。菊次郎回忆当时的情景:“我太胆小,不敢为中村拍照。一天,中村跪下,声泪俱下地乞求。”于是他用10多年的跟踪拍摄,记录了中村和家人的生活,并为广岛原子弹爆炸事件的受害者申冤。后来他一度“金盆洗手”消失在人们视线中,直到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福岛核事故后,这位年逾90岁的摄影师再度拿起相机拍摄福岛的核污染。“他一再下定决心,把这些拍下,就是出于一种道德感,也可以说,更是一种责任感。”雍和说。

作为一个经历了日本经济大飞跃的摄影师,郭允认为当下中国最激荡人心的是什么?现场有人将此问题抛给郭老。“最酷的事情是,我对年轻人充满希望。”郭允回答说,“我在日本呆了40年,现在日本的年轻人,对事物的热情正在下降,包括公共道德也在下降,但在国内,我现在到外面去用餐,会发现人们都非常注重公共道德。我们的年轻人正在稳步上升,我对年轻人抱有很大的希望。”

讲座最后,《上海日报》退休记者张锁庆分享了他用航拍记录的一大会址纪念馆的建设项目,曾任《文汇报》资深记者的郭一江为现场观众介绍了自己的新书《走得越远,天下越近》,并签名赠书。当天,上海报业集团的摄影记者、图片编辑,以及部分受邀的高校师生,中国摄影报驻上海站记者李晶晶、文联代表蔡晴和相机厂商近百人参加了本次联谊会。

部分与会人员合影(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分享这篇文章:

本文由  陈晨  发布。

敬告:部分网络作品查找作者困难,如有侵权行为,请与本站联系。

评论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