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铮:当年的上海美专如何影响了中国摄影的发展
上海摄影家金石生拍摄的照相材料店内景美专时期的上海,是怎样的摄影生态?在一张活跃于1930年代的上海摄影家金石生拍摄的照相材料店的内景中,可以看到当时美国柯达胶卷已经在上海(包括中国)占有了相当的市场,店中柯达广告醒目、玻璃柜里摄影器材和胶卷琳琅满目,以此可以相当程度证明当时上海城市中产已经有能力把摄影作为业余消遣,甚至是把它作为一种有着相当物质基础的表现。而在中华摄影学社第一次影展合影中,能看到当时上海摄影创作的状况,更可以感受当时摄影作品的装裱、呈现、悬挂方式等。这些摄影家中包括了不少后来在摄影史上留下了赫赫大名的人,比如郎静山、陈万里、胡伯祥,包括最左面的黄坚,他是北平光社的重要成员,也正因为他当时来往与北平上海之间,在一定程度上触发了上海中华摄影学社(简称华社)的建立。
中华摄影学社第一次影展合影提起上海美专,会涉及上海重要的美术团体——天马会。天马会是以上海美专的教师为核心组成的美术研究团体。在1947年出版的《上海美术年鉴》中,“天马会”词条记载该会是一“研究西洋画之集团,为刘海粟汪亚尘及上海美术院(即今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各教员发起组织,成立于民国九年。”
天马会作为一个美术社团,其同人性质要强于某些社团所体现出来的党同伐异的流派性质。持续了大约十年时间的天马会,不仅在美术界形成了相当影响,而且还能包容其它各种视觉样式。它吸收了像朗静山、丁惠康这样的当时重要摄影家,这表明它对于摄影这一新视觉样式也持开放态度。
分享这篇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