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摄影的专业化和社会化融合
专业化和社会化的融通是转型升级的关键既然传统纸媒的主要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是专业化,新兴媒体的天然特征和廉价借助力是社会化,那么专业化和社会化的融通毫无疑问将成为传统纸媒新闻摄影转型升级的关键。做好两“化”融通的大文章,立足点和着力点应该放在如下三个方面。
内容为王。对于新闻摄影来说,内容永远是招牌,是决定自身生存发展的关键所在。应当明白,报纸是两个部分,一个是“报”,一个是“纸”。“报”是传播内容,专业化和社会化融通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传统纸媒适应和运用新的传播方式、新的传播技术,更好地在融媒体时代进行“报”的生产和传播。
可以说,“报”是核心,“纸”是为“报”服务的。推动媒体融合,必须始终坚持“内容为王”,把新闻摄影的内容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一是在图片品质上追求专业权威。传统纸媒要依托专业化的采编力量、权威的信息渠道和规范的作业流程进行专业化的新闻图片生产,着力打造优质的新闻图片,确保网上网下的报道真实准确、全面客观。
要加强图片信息资源的挖掘加工,深耕图像信息内容,推出思想性强、观点鲜明、图像生动的深度报道,进一步提升新闻摄影内容的品质。二是在网络传播上注重精简快捷。新兴媒体传播的一个特点就是微传播,各种微内容、微信息高速流动、跨平台流动,用户随时随地能够获取信息。要用好微信、微博等平台,形成即时采集、即时发稿的新闻图片报道机制,努力抢占第一落点。要多生产精准短小、鲜活快捷、吸引力强的视觉信息,在传播中抢得先机。三是在服务上要注重分众化、互动化。在融媒时代,人们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多,新闻摄影的内容生产必须在特色化、分众化上下功夫。要认真研究受众的不同视觉需求,有针对性地拍摄制作特色图片,点对点推送到受众手中,做到量身定制、提高图片时效性。要加强与受众、拍客的交流互动并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在参与中传播。
技术为先。技术推动新闻图片的传播从“胶与纸”、“火与电”走到了“数与网”。新兴媒体诞生和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网络技术和信息内容结合的过程。技术与内容互为支撑、相互融合,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共同构成新闻摄影的核心竞争力。融合要突破,必须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的趋势。
一是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推进新闻图片生产。要用这两种技术优化图片制作、存储、分发流程,提升数据处理能力。把历年积累的丰富图片资源整合起来并数据化,不断夯实融合发展视觉信息的资源基础。要充分挖掘大数据背后潜藏的新闻图片价值,拓宽新闻图片来源。二是利用移动互联技术实现弯道超车。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已成为人们上网获取图像信息的重要手段,未来的世界是移动互联的世界。很多媒体都开发了移动客户端,但要办出特色和影响。要加强手机网络建设,办好手机报,借用商业网络平台,扩大新闻图片在移动终端的覆盖面。三是利用微信、微博技术拓宽社会化传播渠道。社交网站应用日益普及,要密切关注并有效对接,建好新闻摄影法人账号,扩大用户规模,提升图片传播效果。还要紧盯技术前沿,5G 技术、可折叠电子纸、可穿戴移动终端等呼之欲出,拿来可用。
自立为本。传统纸媒的新闻摄影发展,最终要靠新闻摄影人的自立自强。内容为王依赖专业的新闻记者去运作,技术为先也依赖专业的新闻记者去把握,社会化的拍客和摄友更依赖专业的新闻机构和新闻记者去组织培训、吸引联络、调遣使用。一是思想观念必须更新。
互联网思维、微传播思维、大通联思维和社会化思维,尤其专兼一体化思维应该尽快确立到位,并指导规范传统纸媒的新闻摄影实践。二是专业水准必须提升。专业性是传统纸媒摄影记者的立足之本,把专业水准提升到极致,就能做优做强做深新闻摄影,并在社会化大潮中成为当然的领头羊。三是机制管理必须配套。需要对组织机构、传播体系和考评机制、管理体制作出深刻的调整和完善,重构新闻图片采编生产流程,建立统一指挥调度的多媒体视觉产品采编平台,实现新闻图片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