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构图技法对绘画构图的继承与创新
自摄影术发明以来,摄影艺术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技术发展与流派变迁。在此过程中,摄影构图技法从早期对绘画构图的直接借用,到后来形成自己独特的构图语言,经历了一个继承、发展、革新的过程。
一、摄影构图继承绘画构图中传统的形式美法则
摄影发展早期人们为了使摄影作为一种艺术门类被接受,在题材和构图以及最后的暗房加工等方面严格模仿绘画效果,因此产生了画意摄影流派。因为人的视知觉是基于视觉乃至其它的感官经验而完善起来的,像摄影这种新生的事物,借助已经成熟的绘画艺术形式作为参照,就比较容易被人们所接受了。当时画意摄影的盛行也有它的现实原因:受到当时摄影技法的限制,拍摄一张清晰的照片往往需要精心的设计,这一点与绘画的制作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相互吻合,于是绘画被当成了摄影师主要的效仿对象。1857年,摄影师雷兰德创作了一幅名为《人生的两条路》的作品,这幅精心策划设计的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作品,使用了三十多张底片拼放而成,将画意摄影流派推向了成熟的顶端。作为一种新兴的二维视觉艺术形式,人们通过绘画这种已熟知的视觉艺术知识的引导,成功的被引入了摄影世界。
即使是有着纪实意义的古典绘画,其构图所包含的内容和意义除了清晰的纪录真实影像之外,还包括许多其他方面因素的共同参与:诸如笔触、材质、主观的添加或删减,以及随心所欲的更改、幻化等。这些绘画构图中存在的因素构建了人们对传统绘画的视觉记忆。当这些视觉记忆一旦形成,无论画意摄影的模仿境界达到多高,人们也很难将摄影这种形式作为绘画的替代品,而是相反,如果摄影一直作为绘画附属品而存在将会面临被淘汰的危险。不论画意派摄影在记录真实形象上显示出多么强大的优越性,模仿绘画的结果却是使摄影与绘画这两种艺术形式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一方面,当清晰的影像变得容易获得之后,绘画领域催生了从纪实绘画转变而来的注重直觉感受的印象派绘画。另一方面,当人们开始关注摄影之后,脱离现实并且保守刻板的画意派摄影逐渐退出舞台,被后来的革新派自然主义摄影所取代。直到此时,摄影才能够开始关注自身,真正研究自己的构图法则。
然而画意摄影从未真正的消亡过,从绘画中继承而来的二维平面艺术中的通用法则被留传下来,在摄影的诸多领域中我们不难发现它的影响,最为显着的是在时尚摄影中。着名女时尚摄影师安妮·莱伯维茨的很多作品都对古典油画进行了模仿:比如,她将贝克汉姆设计成画家大卫名着中的拿破伦形象;《梦幻迪斯尼》系列作品所使用的就是古典绘画的构图法则。
评论